今年以来,广安市广安区积极探索项目建设以工代赈新机制、新模式,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,创新工作机制、拓展赈济模式,带动群众就业增收,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,“赈”出村民就业增收新希望。
群众就地就业增收
硬化水泥路、新建沟渠、整治塘堰……10月18日上午,石笋镇鳌山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,村民们铆足干劲加快推进项目建设。
“在家门口就能挣钱,还能照顾老人孩子,这份工作我很满意。”正在给沟渠支模的村民刘延祥说。
刘延祥给笔者算了一笔账,去年,鳌山村与将军村、龙岩村实施了500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,他在项目上务工,挣了2万多元。今年,鳌山村又有一个500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。“自开工以来,我已经领到9000多元工资,预计到12月工程结束时,一共可以拿到1.5万元工资,加上上半年的务工收入,年收入3万元没有问题。”
白马乡石河村改造后的塘堰
与刘延祥一样,因参与以工代赈项目领到工资的还有该镇山峰村村民刘代平。山峰村今年实施了150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,他领到了8000多元的工资。“我在这里干了3个月,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,项目实施后,我们家门口的560米断头路也修好了。”
今年以来,广安区发挥以工代赈促进作用,加快补齐农村生产生活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短板,积极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,尤其是脱贫户在家门口务工,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,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。白马乡石河村脱贫户游小忠、王小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。
白马乡石河村扩宽后的公路
石河村党支部副书记、项目理事会会长向开平介绍,白马乡争取到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资金400万元,投入到石河村基础设施建设中。项目包括新(改)建公路5.8公里,新建渠带路600米、整治山坪塘7口、新建蓄水池9口。项目的实施,解决了1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,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34.52万元。
从今年3月8日起,游小忠就参与了石河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。截至目前,他已经收到工资1.4万余元。同样作为脱贫户的王小平,因右下肢先天残疾被评定为二级残疾。村里安排他守护库房和验收材料,每天可得到工资50元,加班另算。从3月以来,王小平已经拿到了1万元工资,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
石笋镇山峰村新修建的断头路
农业农村大发展,实施项目是关键。据广安区发改局以工代赈办负责人李罗介绍,今年,广安区争取了5个以工代赈项目,总投资2230万元。截至目前,共吸纳当地群众738人务工,其中脱贫人口163人,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40.01万元;争取推广以工代赈项目34个,总投资6572万元,截至目前共吸纳当地群众446人务工,其中脱贫人口51人,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46.98万元。通过实施以工代项目,广安区不仅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,还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,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,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白马乡石河村新修的入户便民路和改造后的塘堰
项目实施好,才能真正让群众得实惠。据悉,为提升从事推广以工代赈项目人员业务能力,广安区发改局专门组织财政、交通、民政、农业农村等16个区级部门和18个乡镇的分管领导、业务人员召开了农推自建项目政策培训会。
为了强化项目监管,广安区还建立了“片区纪检+理事会+6小组”自治监管机制,对群众务工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,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巡查,确保工程质量过硬。坚持“科学定岗、以劳取酬、代为赈济”原则,建立区、镇、村三级审核报账机制和公示制度,劳务报酬全部通过“一卡通”平台打卡直发,并对务工群众信息、劳务报酬发放标准、监督举报电话等进行公示,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,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,充分发挥“以工代赈、惠民济困、排难创新、造福于民”的政策功效。